邯郸鼓山别称? 八一农场是什么类型的景点

生活百科 编辑:admin 日期:2024-01-05 00:24:40 499人浏览
问题描述 邯郸鼓山别称?

推荐答案

明山又称聪明山、洺山,距永年县城西行十余里,海拔262.8米。是一座孤峰突兀而起,山势峻拔,形如卧象,山底面积一平方公里。洺水北绕,蜿蜒如带。东有猪山、狗山、兔山诸峰逶迤相望。沿着弯弯的蹬道攀上峰顶,怪石嶙岣,峭壁悬崖,山乌啾啾,林木葱葱,一派仙山幽境,蔚为壮观。这就是冀南名胜被称之为平干八景之一。

猪山又名朱山,位于明山东南不远,海拔239米。山顶有西汉时期的“猪山石刻”。

狗山在猪山东不远,与猪山相连,海拔219米。

红山位于明山西略偏南,永年县与武安市交界处,海拔327米。为红山旅游区主峰,内有红山寺。

摩天岭为小摩天岭山脉主峰。位于武安市艾蒿坪村西,距武安市区49公里。海拔1747.5米。因其峰高可攀天而得名。岭上筑有峻极关,古为通晋要隘。南、北洺河分别发源于山之南麓和东麓。山体植被较好,长有松、楸、桦、青桐、刺槐等杂木及大片原始次生林。

马虎寨位于武安市马店头、活水、列江三乡交界处,距武安市39公里。海拔1570米。相传,汉大将马虎曾于此地建营设寨,故名。北侧峡谷现开发为七步沟景区。

板山海拔1550米,位于武安渠沟村和南桃园村之间,距武安市区45公里。南侧的渠沟村现开发为太行奇峡谷景区。

武华山也称小华山,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西北52公里的活水乡后柏坡村南。北与闻名遐迩的摩天岭接壤,南与七步沟罗汉洞毗邻。

其他回答

八一农场是什么类型的景点

八一农场属于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文景观的著名景点。

1951年8月,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将军在后勤部长甘祖昌、后勤财务部副部长郑云彪的陪同下,两次来梧桐窝子勘察,发现这里土地极为肥沃,只要有充足的水量灌溉,种植各种农作物都可以丰收,特别是十余万亩未开垦的处女地,一经翻动,肥得就像清油拌过的黑土一样。面对流油的土地,王震将军与陪同人员反复分析地理位置,果断地作出决定,确定在这里办大型机械化农场。

其原因有两点:一是梧桐窝子的土地平坦、肥沃;二是梧桐窝子靠近迪化,有一条通往阿尔泰山的小路,土匪经常出没,扰乱迪化附近的社会治安,在这里办大型农场,是人尽其理,地尽其利。1960年,农垦部部长王震到该团视察工作。当初在这里办农场的意图是为了军队开展大规模生产摸索经验,培养干部,并给当地群众起示范作用,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生产。

按照王震的指示,郑云彪率领军区后勤大队人马来到梧桐窝子,发扬南泥湾精神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在戈壁滩上,抗严寒,战冰雪,修筑水库。1952年指战员们吃高粱饼,喝渠沟里的碱水,就地取材,苦干加巧干,在没有任何机械运输工具的情况下,全靠人拉肩扛,开荒种地,创建起规模较大,机械程度较高的军垦农场八一农场,人们称之为军垦第一犁。

家乡沟渠的抒情散文

仓夷烈士墓碑

重新修建的仓夷烈士墓坐落在大同县党留庄乡敬老院里。虽已是深秋季节,但温暖的阳光、淡蓝的天空让这个院落显得十分静谧、肃穆。站在仓夷烈士的墓碑之前,看着墓碑上的碑文,仿佛又看到了烽火岁月中一位年仅25岁的战地记者的风采。

仓夷是原晋察冀边区有名的新闻记者。原名郑贻进,仓夷是他做新闻记者时的笔名。仓夷1921年生于新加坡,从小跟父母过着清贫的生活。仓夷从小就酷爱学习,先是念私塾,后来考入新加坡光洋小学,继而进入新加坡华侨中学。仓夷在新加坡华侨中学读二年级的时候,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,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。年仅16岁的仓夷怀着炽烈的爱国之心,毅然告别父母,于1938年春离开新加坡回国抗战。

仓夷是经香港回国的,后经进步人士介绍,才辗转进入吕梁抗日根据地,考入民族革命大学学习。1939年4月,他先在晋察冀边区任“民族革命通讯社”记者,后任《救国报》记者,1940年冬,加入了中国***,1941年任《晋察冀日报》及新华总分社记者和编辑。他写的报告文学《纪念连》,连续在《晋察冀日报》上刊登了7天,影响极大。

1946年,仓夷奉命乘飞机自张家口赴北平采访,绕道大同时,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杀害于大同县马连庄西渠沟,年仅25岁。为了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,在仓夷牺牲40周年的1986年,由大同县委、县政府、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在仓夷牺牲地方建造了“仓夷烈士墓”。

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仓夷烈士墓自1986年修好后近20年都没有再修葺过,仓夷烈士纪念陵园里杂草丛生,纪念墓座的水泥、砖头多处脱落,破旧不堪。抗战胜利60周年,来纪念仓夷烈士的人多了起来,于是,大同县委、县政府投资5.12万元,对仓夷烈士墓进行了修葺。

在家乡的记忆中,有太多的记忆无法忘怀,作为江南水乡的一员,让自己难忘的就是家乡中的沟渠了。在家乡中,有太多无名的沟渠,充满了太多的童年的记忆,却再也回不到曾经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家乡沟渠的抒情散文。

我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农村集镇,周边是广袤无垠的田野。在广袤田野中有众多人工开挖的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沟渠。有时也叫水渠,垄沟,就是灌水的渠道。这些沟渠有明的也有暗的,都是没有起名的无名沟渠。

这些沟渠的水通过机埠从河道抽上来,抽到主渠道,再从主渠道分流到各个纵横交错不一的子渠道,由各个子渠道灌溉到广袤的田野中,形成了众多数不清水系脉络,滋润着万顷庄稼。

各个村都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机埠,渠道有好几百米,也有数千米,一个乡镇的渠道连接起来足有数万米。沟渠宽的一米多,窄的不到一米,有长期固定的沟渠,也有临时开挖的沟渠。众多的沟渠构成了农作物强大的水系网络,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生命保障。

在众多的沟渠中,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家乡明沟渠中的主沟渠道。这条主渠道直接连接着机埠。每到暑假农村双抢大忙季节,正是农作物灌溉旺季。我与许多同龄人小伙伴相约到沟渠边玩耍,在机埠边看抽水机将白花花的水从河道抽到沟渠中。

水的流速从源头由快到慢,由急到缓,由西向东或由东向西、向北、向南,蜿蜒哗啦啦地流淌,似银带,似音乐,有时还溅起一朵朵小白花,弹奏着各种音符,坦然地自由自在地流向人们指定的远方。

直直的沟渠有深有浅,有宽有窄,在窄处不到一米时,我立于渠沿一头可以一个箭步跳跃过去。沟渠沿边和渠底有翠绿的杂草,清澈可见,偶尔还能看到鱼儿在沟渠中游动。我与小伙伴们会好奇地赤脚下到齐大腿深的沟渠中去抓鱼取乐,玩水、泼水取乐。

沟渠沿边长着嫩绿的青草、野菜、马兰头,我时而拿着竹篮子到沟渠沿边边割草边挑野菜、马兰头,有时还饶有兴趣地走一段沟渠,顺水行走在窄窄的渠道边上,深情地望着这悠悠的渠水川流不息。

我会却步随手在身上掏出一张纸折成一条纸船,丢入水渠中,水渠漂着纸船,忽隐忽现,我在沟渠中追逐着,一个缓波几个浪花,瞬时不见了纸船,我顿时觉得非常怅然。

有时,我还寻觅追溯着沟渠的源头,伫足河浜边,看着宽阔的'河水抽到循规滔距的沟渠中,水势逐渐由骤变缓,变得温驯,又富有节奏,通过条条支渠水沟漫灌到广袤的田野中。

这时,我又漫步在广袤的田野中,望着阡陌纵横的沟渠,发现流动的水的水纹、水波透着几分灵气,那一畦畦田被漫灌的水浸润浇灌:透出芳香的土地绿油油的小苗茁壮成长,开花结果。

水与人的血脉是相通的,生命与水有不解之缘。沟渠是乡村中重要的水利枢纽,当主沟渠建成后,又建了通往各村组的支沟渠,又埋设了许多地下暗管,又将许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明沟渠加以改造,底部和左右两边用水泥砌成,或将事先做好的瓦筒埋入地下,建成暗沟渠;还组建了一支监管沟渠水的开放堵塞,控制水闸门的兼职放水员队伍。

我又望着人们秋收果实兴高采烈的笑貌,我深深地感到人与土地,土地与水的结合如此神奇伟大。沟渠,这是家乡农村特有的水利设施景点,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;沟渠滋养了家乡一片土地,孕育了家乡一方人。

时代在发展,社会在进步,昔日的沟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当年的土明沟渠已经很少见到,早已被硬化衬砌沟渠所取代,只有少量的小土明沟渠还保留,农田沟渠灌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从单一的漫灌溉逐步发展到根据农田水利需要采取漫灌与喷灌、滴灌多种方式并举的现代化灌溉模式,大大提高了水利灌溉的科学化、机械化、智能化水平。但是,当年土明沟渠的生活与农田灌溉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,久久不忘。

分享到

文章已关闭评论!